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资源分享评论9K

咖啡豆本身并不含丙烯酰胺,而是在高温烘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。其实,除了咖啡,我们平常吃的众多食物在超过120℃的温度下烘焙煎炸烤等操作时,都很容易产生丙烯酰胺。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  浙江在线4月2日讯(浙江在线编辑 杨静涛)昨日,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条题为“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,全球媒体刷屏!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,竟然都是这种东西”的文章刷屏。一时之间,“咖啡致癌”的消息不胫而走。曾被认为是健康饮食一部分的咖啡,突然之间竟然变成了癌症的帮凶,难道以后再也不能愉快地喝咖啡了吗?

  加州法庭宣布咖啡店需贴致癌警示

在3月28日美国加州法庭宣布,包括星巴克、绿山咖啡、7-11、全食超市等91家咖啡企业,必须在门店内明确贴上警示标语,提醒消费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。

根据上述法庭文件显示,总部位于加州的美国毒物教育和研究委员会(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)在此案中指控星巴克和其他公司未警告消费者,他们出售的咖啡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,后者是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品,而指控的依据是上述91家公司违反了加州65号令。

所谓的65号令,即根据1986年加利福尼亚居民以绝大多数票通过的《安全饮用水及有毒物质法案》。起初该法案是要求了900种导致癌症和生育瑕疵的化学物贴警示标签,不过在2017年12月29日,65号令清单更新,囊括了1009种物质。

关于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,全美咖啡行业协会于3月29日发布的公告,其中指出: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。全美咖啡行业协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:“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。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,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,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。同时,该协会指出:“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,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。”

  罪魁祸首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?

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“美拉德反应”时的一个副产物。一般来说,丙烯酰胺的产量和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。同一种含淀粉食物,热烹调后颜色越深重,香味越浓郁,丙烯酰胺的产量就会越高。

咖啡豆本身并不含丙烯酰胺,而是在高温烘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。其实,除了咖啡,我们平常吃的众多食物在超过120℃的温度下烘焙煎炸烤等操作时,都很容易产生丙烯酰胺。

1994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(IARC)把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,也就是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。2A级致癌物的含义,是被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致癌倾向,而缺乏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,或者流行病学数据不足。换言之,丙烯酰胺对人体的危害,迄今还没有实锤,只是“具有一种可能性”。

早在此次的“星巴克事件”之前,美国加州首席检察官就曾对麦当劳、肯德基、汉堡王等9个快餐连锁店提起诉讼,要求商家必须在炸薯片和炸薯条的外包装上注明:该食品含有致癌物质“丙烯酰胺”。

  每天喝10千克咖啡才能到达致癌剂量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即便经过高温烘焙的咖啡豆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,但按照人均摄入的最高量,也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。

根据2010年,发表在《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》(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)上的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,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.6微克(μg)-16微克。假设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,每天摄入丙烯酰胺的致癌量为130(每天每公斤体重2.6微克*50公斤=每天130微克)。

根据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,在煮咖啡中,丙烯酰胺平均剂量为13微克/千克(μg/kg),也就是说,每天要喝10千克的煮咖啡,才会喝到致癌剂量。10千克煮咖啡,差不多相当于28杯星巴克中杯咖啡的量,而日常生活中,极少有人会喝到这样的量。

  这些食品比咖啡更可能致癌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炸鸡等高温煎炸的肉类,受烹调过程的影响(为追求口感,一般会裹上淀粉入油锅煎炸),除了含有丙烯酰胺,还会产生杂环胺、苯并芘,尤其是焦糊的部分,含量会更高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它们的确远比咖啡“危险”

上海市同济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高芸表示,长期、过量食用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的确有可能诱发癌变,但对于日常的咖啡饮用,则不必过于恐慌,“资料显示每千克速溶咖啡中约含0.36毫克丙烯酰胺,几乎是薯类油炸食品的一半,实际浓度其实很低。”同时,也有研究表明咖啡中的一些成分甚至可能降低部分癌症的风险概率,故而此次判决中因为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而进行了全盘否定,实在有失偏颇。

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是真的吗?

此外,烘焙爱好者也需注意,在自制焦糖、烤制面包等的过程中,给食物加热、上色也会发生反应产生丙烯酰胺,因此建议大家不要刻意追求浓香、焦香,“喝咖啡我们也建议每天喝1-2杯清咖,或仅添加纯牛奶,尽量避免加入焦糖、奶泡、奶精等”。

高芸指出, “事实上,日常生活中,一些经过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物,如烧烤、薯片、薯条等的丙烯酰胺摄入量会比咖啡高得多,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食用煎炸类食品,家庭烹饪也应以蒸、煮为主。”

  如何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?

1.烹调时,多蒸煮炖、少煎炸烤炒,坚决不吃煎/炸/烤糊了的食物,尤其是烤糊了的肉类;

2.少喝速溶咖啡,现磨现煮咖啡更健康,以减少饱和脂肪酸、反式脂肪酸的摄入;

3.少喝浓咖啡,或者加入过多糖、奶的花式咖啡;

4.最理想的咖啡饮用方式是意大利浓缩咖啡加少许奶,无糖饮用。如果觉得口感略苦,可选少糖或半糖;

5.双相障碍、躁狂症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不可喝咖啡,胃肠功能不佳尤其是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、心血管病人、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,要慎喝、少喝咖啡,一天顶多一杯。普通人一天最多不要超过五杯咖啡。

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?

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“美拉德反应”时的一个副产物。

一般来说,丙烯酰胺的产量和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。

同一种含淀粉食物,热烹调后颜色越深重,香味越浓郁,丙烯酰胺的产量就会越高。

早在此次的“星巴克事件”之前,美国加州首席检察官就曾对麦当劳、肯德基、汉堡王等9个快餐连锁店提起诉讼,要求商家必须在炸薯片和炸薯条的外包装上注明:该食品含有致癌物质“丙烯酰胺”。
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丙烯酰胺归为二级致癌物,它虽不属于高毒物质,却是人类可能致癌物,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。

此外,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,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,产生幻觉,甚至失去记忆。

“喝咖啡致癌”是真的吗?

动物实验表明,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、遗传毒性和致癌性。不过,目前人类中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、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,因此,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,就一定会增加致癌危险。

根据2010年,发表在《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》(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)上的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,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.6μg-16μg每天。

姑且用最保守的数字来估算一下:

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,每天摄入2.6μg*50=130μg,也就是10kg咖啡,才会喝到致癌剂量(煮咖啡丙烯酰胺平均剂量 13μg/kg,数据来源: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)

10kg咖啡,差不多相当于28杯星巴克中杯咖啡的量!一天喝8杯水都做不到的人,就别操这个心了。

丙烯酰胺还“藏”在这些食物里

含焦香的烤馒头片、锅巴、烤饼等食物让人回味无穷,但很少有人知道,烤焦的淀粉类食品中隐藏着这种致癌物。

生活中,丙烯酰胺十分常见。国内外检测发现,三类食物丙烯酰胺最易超标:

一是炸薯片、炸薯条、炸土豆丝等油炸薯类;二是油条、薄脆、排叉(北京传统小吃)等油炸面食;三是饼干、曲奇、薄脆饼等焙烤食品。

几招教你避开丙烯酰胺

想要远离丙烯酰胺,饮食上应注意:

少喝速溶咖啡,速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远远高于煮的、深度烘焙的咖啡;

在保证做熟、杀灭微生物的前提下,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,比如温度过高、加热时间太长;

做主食时,建议采用蒸、煮、炖的做法,少用煎、炸、烤;

最好少吃油条、麻花等油炸食品,炸蔬菜丸子、裹面糊的炸鱼炸虾等也要少吃;

少吃烤制、煎炸、膨化的薯类制品;

如果要进行煎、炸、烤烹调,尽量把块切大,把片切厚,这样有利于减少丙烯酰胺;

馒头片、面包片不要烤得太黄。

丙烯酰胺摄入量的增高会导致神经损伤,这种神经毒性是一种非线性关系,每天最高的阈值在800~2700微克。因此,对于人们来说,比较明智的态度,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丙烯酰胺的摄入量,也就是那句妈妈经常唠叨的话——少吃油炸食品,多吃蔬菜水果。至于咖啡,喝不喝随您的意。

评论  0  访客  0

发表评论